第59章 年节-《桃李春风一杯酒》
            
            
            
                
    第(1/3)页
    方恪乐于应酬交际。
    杨戈也乐于闭门放方恪。
    再加上京城迟迟没有回音。
    路亭县的事,竟然就这么不温不火的搁置了下来。
    通缉悍匪张麻子的海捕文书一直张贴在各城门,但从未有人真去追查过。
    丰裕米庄的人一直羁押在县衙大牢,看起来有些扯淡的罪名,却是谁去说情都捞不出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这件事就很神奇!
    按理说,京畿之地发生百姓暴乱、抢粮放火这么大的事,朝廷就算不调周边驻军入城戒严拿人,也该即刻派遣大批京捕入城刮地三尺。
    都没有……
    没有军队入城戒严。
    也没有捕入城查案。
    就好像那夜那场大火,只是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大家凑在一块儿吃好喝好玩好,完事儿后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日子平静的让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底层百姓,都觉得诡异、都觉得心头惴惴不安。
    哪怕手里有了粮,也吃不香、睡不着,总感觉脑袋上悬着一把刀子,不知道啥时候就会掉下来……
    反倒是杨戈这个当事人,吃嘛嘛香、一觉睡到天大亮,每天最大的烦恼就是人生三问: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他当然猜到了上京城那边可能是有了变化。
    因为他明里暗里递回沈伐手里的数封书信,都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但……
    这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京城的事,他管不着、也不想管。
    路亭的事,他想管,也真去管了。
    至于后果……
    无论朝廷是要治他杨戈抢夺他人财物且数额巨大之罪。
    还只要治他杨戈煽动百姓暴乱之罪……
    他都认。
    法律这玩意儿,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当然是警示世人,不要那么做、那么做是错。
    第二個,则是告知世人,怎样的事,要承担怎样的代价。
    换言之,只要你做好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那么即使是法律禁制的……
    杨戈做了最坏的打算,也做好了迎接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
    自然也就不闹心了,想干嘛就干嘛、不想干嘛就不干嘛。
    这日子晃晃悠悠的就翻过了熙平十二年,到了熙平十三年。
    这是杨戈在大魏渡过的第二个年节。
    也是他在大魏渡过的第一个有家的年节。
    ……
    大年初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