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冷静从容之社交心理调适-《社交的方圆艺术》


    第(2/3)页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出现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与人们的期望值定得过高有关,期望值一旦落空,难免带来悲观情绪;因此,我们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应从实际出发,善于综合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考虑,确定一下恰当的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期望值,当目标实现时自己必然会拥有好心情,并以成功者的姿态去迎接下一次挑战。当事情出现波折,心情不快时,就要看看自己的期望值是否过高。一旦发现期望值脱离实际,就要及时进行调整,把它降低一些,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心理恢复平衡,在新的支点上建立自信,保持乐观。

    (4)重温往事,让成功为自己喝彩鼓劲

    当你遇到挫折心情欠佳时,不妨多想想自己以往曾经有过的成功记录,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由此建立自信,给自己鼓掌,改变不良心境,排除悲观情绪,以乐观态度投入新的战斗。

    努力做一个乐观大度的人吧,乐观大度会把你变成一块拥有巨大磁力的磁石,让你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亲近的人。

    4.让关爱为你再加一分

    【社交魔方】

    待人接物要想到别人是重要的,也应该把别人当作重要的人来看待。你与人相处时要考虑到对方的感情。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地对待我们。

    ——马尔兹

    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对人怀着良好的善意,对他人表现出关爱和和善,那么他自身的吸引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大增。

    人格优美、性情温和的人,往往到处能得他人的欢迎,也能处处得到他人的扶助。有些商人虽然没有雄厚的资本,却能吸引很多顾客,他们的事业与那些资本雄厚但缺少吸引力的相比,进展必定更为显著。

    在社交上,如果你能处处表现出爱人与和善的精神,乐于助人,那么就能使自己犹如磁石一般,吸引众多的朋友。而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的人,到处会受人鄙弃。

    慷慨与宽宏大量,也是获得朋友的要素。一个宽容大度的慷慨者,常能赢得人心。

    在社交上,还应说他人爱听的话,在谈话和做事过程中,要发扬他人的长处,而不去暴露他人的短处。那种习惯轻视他人、喜欢寻找他人缺点的人,是不可信赖的人,也不值得交结。

    轻视与嫉妒他人往往是一个人心胸狭窄、思想不健全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思想浅薄与狭隘的表现,这种人非但不能认识他人的长处,更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而有着健全的思想、对人宽宏大量的人,非但能够认识他人的长处,更能发现自己的短处。

    吸引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使自己对他的事情很关心、很感兴趣。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须真诚地对别人关心、对别人感兴趣。

    好多人所以不能吸引他人,是因为他们的心灵与外界是隔绝的,他们专注于自己。与外界隔绝,久而久之,便足以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

    一个人,几乎人人都不欢迎他,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即使他参加一个公众集会,人人见了他都退避三舍。所以,当别人互相寒暄谈笑、其乐融融之时,他一个人独处在屋中的一个角落。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后,他也依旧孤独地坐在一边。像这类人好似冰块一样,好似没有吸引力的磁石。

    这个人之所以不受欢迎,在他自己看来乃是一个谜,他具有很大的才能,又是个勤勉努力的人。他在每天工作完毕后,也喜欢混在同伴中寻快乐。但他往往只顾到自己的乐趣,而常常给人以难堪,所以很多人一看到他,就避而远之。

    但他绝未想到,他不受欢迎最关键的原因乃在于他的自私心理,自私乃是他不能赢得人心的主要障碍。他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他竟然一刻也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搁起,来谈谈他人的事情。每当与别人谈话,他总是要把谈话的中心,集中在自身或自己的业务上。

    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就没有吸引他人的磁力,就会使别人对他感到厌恶,就没有一个人喜欢与他结交往来。

    如果一个人真正对他人感兴趣,便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而且对他人吸引力的大小,与对他人所感兴趣的程度成正比。怎样才能对他人感兴趣呢?主要是要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推己及人,给他人以深切的同情。

    其实,人生最大的目标,并不应该在于谋生赚钱,更要把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的美德发扬出来。这样,我们就自然会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

    一个人要真正吸引他人,应该具有种种良好的德行,自私、卑鄙、嫉妒都不能赢得人心;非但不能赢得人心,还会处处不受人们的欢迎。所以,我们应该多给他人以关爱、同情、鼓励、扶助,这些东西不会因为我们的付出而减少,给别人越多,我们反而会收获越多。

    5.在心里种一棵“许愿树”

    【社交魔方】

    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仰。

    ——歌德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期许,这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自我意识”。不要小看自我意识,它可能对你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我意识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自我观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自己根据自己环境中他人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历等四个主要方面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些,人们心里便形成了“自我意识”。就我们自身而言,一旦某种与自身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自我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在此之后,我们很少去怀疑其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丹丹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她讨厌人多的地方,讨厌和不认识的人接触,办事的时候总是很慌乱,一接触异性就觉得紧张……结果她没有什么谈得来的朋友,为此她也很苦恼。后来她的姐姐告诉她一个办法,那就是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从此以后,丹丹每天起床时就对着镜子微笑,她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她大方地和他们一起谈笑、玩闹……渐渐地,她真的变成了一个活泼的女孩子,连她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识,就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作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负面的信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对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负倾向是我们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特点:

    (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识一致

    每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就会按那种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他有意志力,也很难扭转这种行为。

    自我意识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从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面对机会或挑战,他就可能畏畏缩缩,这样,即使不是一个失败者,也是一个平庸之辈。因为,在其自我意识里已经有了失败的自我意识。其实,只要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管是企业家、商人或是学生、教师,其工作绩效都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2)自我意识可以改变

    一个人难于改变某种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自我的行为模式上而不是意识结构上。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或指导感到意义不大,是因为他们想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和性格缺陷,而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要想有所成就,并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而又现实的自我意识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接受自己,并有健全的自尊心。必须信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隐藏或遮掩起来,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可通过长期自我观察或借助心理咨询师的指导,逐步而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并且积极现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

    当这个自我意识在对自我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日臻完善而稳固的时候,你会有“良好”的感觉。并且会感到自信,会自由地作为“我自己”而存在,自发地表现自己并会适当地发挥作用。如果它成为逃避、否定的对象,个体就会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创造性的表现也就因此受到阻碍,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机制而无法与人相处。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更丰富的人生,幸福、成功、宁静以及我们心目中的崇高目标,在本质上都可以从丰富的生活或积极的创造过程中体验到。当我们体验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饱满的感情时,我们就是在享受丰富的生活。当我们落魄到压制自己的能力、浪费自己的天赋本能,使自己蒙受忧虑、恐惧、自我谴责和自我厌恶的程度时,就是在扼杀我们可以利用的生命力,就是在背弃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道路。

    用你的心为自己画一幅自我肖像,你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你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成就,你就会与它越来越接近。

    6.和谐来自相互尊重

    【社交魔方】

    尊重别人的长处,在任何情况下都平等待人的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一般来说,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尊无望,甚至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失常的行为。而最稳定的,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名声、荣誉和谄媚。

    某家电影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年末,电影院经理把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电影院来参加一个茶话会。会前,专门制作了这些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生活录相片,会上放给大家看。每个人,尤其是离退休职工非常感动。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一辈子干的工作就是给别人放电影,从来未感受过自己上银幕是什么滋味。今天他们有机会在给人们放了一辈子电影的电影院里,看自己走上了银幕,感到影院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一辈子的辛苦,他们能不感动吗?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自己单位的感情,同时也使在职职工感到振奋,团体的凝聚力大增。

    互尊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与人交往,不论对方职务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样、才能大小,只要与之打交道,首先就应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礼遇适当、寒暄热烈、赞美得体、话题投机,让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欢迎的和有地位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到与你交往的心情很愉快,这样才可能深入沟通,建立感情,达到目的。要想在社交中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礼仪上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保持过密的距离,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产生“不耐烦”的联想;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脚”,甚至上下摆动,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2)态度要真诚而热情

    热情的态度,意味着对别人的隆重接纳,会给人留下受欢迎、受重视、受尊重的感觉,而这本来就是礼仪的初衷和要旨。当然,热情不能过火,过分的热情会使人感到虚伪和缺乏诚意。所以,待人热情一定要出自真诚,是尊重他人的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却又要故意表现出热情,只会让人感到做作,引起反感。

    (3)不要伤别人的“面子”

    所谓面子,即自尊心。即便是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人,也存在着一定的自尊心。失去自尊,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难以容忍的事情。所以,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严重失礼的行为。如果是故意而为,那就更不道德了。我们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古人有“宁折勿弯”的训诫,说到底都是自尊心的问题。维护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所以,与人交往,一定要避免有可能伤害他人自尊心的言行。比如,谈话中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不要提到对方的生理缺陷,更不能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对他人做错的事,要善意地委婉指出。

    (4)尊重别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身的愿望。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弘扬个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现代社交中的互尊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彼此宽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与人交往,就应给人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应尊重他人的这种权利。当他人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与个性特征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交往,应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由。

    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如果你能照顾到别人的这一心理,你就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好感,当然,你的人缘也就会越来越好。

    7.做人何必太精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