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社交中,千万不要太固执,是你的错当然要道歉和解;是你占理的话也不妨退让一步,最终人家会知道是你正确,而你的宽宏大量也将会赢得别人的赞誉。 5.间接委婉更有效 【社交魔方】 小鹿到河边喝水的时候,正好碰见了捕鱼的水鸟,它好奇地问水鸟:“大姐,我一直很奇怪你是怎么一口把鱼吞进肚子里的,你从来都没有被鱼翅卡到过吗?”水鸟叹了口气:“我说小鹿兄弟,你还真是个直肠子,想办法转个弯子,避开鱼翅不就没事了吗?”说完水鸟就把刚捕到的大鱼朝空中一抛,让鱼头朝下,鱼翅向后倒的落进嘴里,接着心满意足地走开了。 人际交往中,你常会碰到各种“刺儿”,这个时候就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那条“刺儿”,这是社交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有位编辑向著名学者钱钟书组稿,便是间接地绕着圈子,成功地“吃到了鱼”,还连说“根本没什么刺儿”。以下便是他的巧谋妙计: 传播媒介把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的脾性渲染得那么乖僻。数年前,有一位编辑参与编撰地方名人词典。同仁说,钱老的材料不易到手,写信发公函都杳如黄鹤。主编也为此大伤脑筋。这位编辑想碰碰运气,鉴于前车之覆,他对此事不加张扬。 他之所以决定试试,因为第一,他对钱老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有所了解。自1961年其力作《通感》问世以来,先生之名即铭刻脑际,追慕迄今。第二,钱老的叔父钱孙卿先生是这位编辑所在学校的前任老校长。凭此两条,他建立起信心。自度籍籍无名,故投石问路,先迂而回之。 钱老伉俪情趣高雅,每常调侃,幽默诙谐,相与为乐。杨绛女士呼夫君钱老为“黑犬才子”。此系钱老之字“默存”分拆而成的离合体字谜。于是他冒昧为他们姓名编了两条灯谜。“文化著作”射“钱钟书”;“柳絮飞来片片红”射“杨绛”。信中先呈上拙作,然后陈述其叔父举学之业绩。很快收到回信,喜不自胜。内附联贺卡,蓝底金字,庄重雅致。特别是钱老签名的明信片,三字合写,神旺气足,独具风采。看来钱老并不像传言所述那么古怪。 既得陇,又望蜀。于是发函委述父老乡亲对他们的眷恋之情,标举其母校因“首编”未见钱老条目愤有烦言,愤而拒购《辞典》;再述地方史籍龙套频频出场,主角不亮相,戏唱不成之态势,等等。希望他们惠赐一手资料。不久又得复函:“来函敬悉。我们对国内外名人传记请求供给材料,一概敬谢,偶有关于我们的条目,都出于他们自编。未便为你破例。”好事多磨,果然吃了闭门羹。 设身处地想想,若来者不拒,频繁应酬,对其将是灾难。老人自有他们厘定的处世原则,故乡情虽深,也未可贸然破“法”。初看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既然全般供给材料不成,何妨另辟蹊径。“自编”草稿,呈其覆核,不是同样可以完成组稿任务吗。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将有关钱老的传记材料,草成小传,另附若干疑题,一并发函请教。在忐忑不安中接读复函:“遵命将来稿删一下,奉还。”对小传中的名号大都删除,批曰:“不合体例。”又订正了兰田(蓝田)之讹误。这真是意外之喜,同仁无不额手相庆。对钱老先生抱“不怒而威”之成见,然“即之也温”,年过有期,犹不失赤子之心,何乖僻之有! 可见,与人交往、办事情最好能间接委婉些,直来直去就会遭人拒绝。试想一下,如果那位编辑直接向钱老索要材料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恐怕也会如其他人一样“杳如黄鹤”了。但这位编辑聪明地绕了个大弯子,先是写信联系感情,加深钱老对自己的印象,接着再提出请求,终于获得了成功。 还有一位编辑,也利用这种方法达到了邀稿的目的。某编辑准备向一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开始并不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今天随便聊聊天就结束这次拜访。 突然间他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本,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为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稿子。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而且又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地应付。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编辑一样,在心理上占优势。 人际交往中,脑筋要灵活一点,直来直去容易碰钉子,那就绕个弯,避开钉子,事儿也许就办成了。 6.有误会要及时开解 【社交魔方】 每一个人都有权说出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他每个人也有权对前者进行驳斥。 ——约翰逊 在社交活动中,由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导致失误,常常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一对初恋者约会,小伙子因意外事情迟到了,又没说明原因,姑娘便认为他是个靠不住的人。再如,某单位领导找部下谈话,通知其调动工作,因没说明这是组织集体讨论决定的,使对方误以为是他的主意等等。 其实,这些误会本来并不难消除,只要当场把真实情况多说上一句话,便可免去很多麻烦。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没说这句话,结果留下遗憾。当然,事后进行疏通说明也可以补救,但总不如当场消除误会的好。 夏洁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大学毕业后直接去了一家水产公司上班。公司的老会计王姐非常喜欢她,对她一向照顾有加。有一天,王姐的孩子从网上下载了点东西,因为家里没办法打印,所以就想麻烦夏洁帮忙打印,说孩子着急要用。夏洁答应了,但当天的工作特别忙,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第二天,王姐来取东西时,夏洁这才想起来,只好回答说自己还没弄呢!王姐脸色平静地告诉夏洁不用弄了,孩子只是闹着玩。夏洁也没在意,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但是后来夏洁发现王姐对自己特别冷淡,一次同事一起开玩笑时,夏洁说了句什么,王姐紧跟着就指桑骂槐地说了句:“那当然,人往高处走嘛!领导有事吩咐声就行,咱们小老百姓哪能支使得动啊!”夏洁这才明白,王姐误会自己了,可是事情过去了那么久还怎么解释呀! 夏洁错就错在没有当场跟“王姐”解释清楚,如果她把自己工作忙等情况说一下,相信“王姐”不会不理解。当我们出现了失误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解释什么,结果就造成了对方的误会,给自己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必要的解释一定不能少! 那么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1)解说原委 当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失误时,应及时实事求是地陈述原委。如本文开头的事例,小伙子迟到是因为路遇小孩打架受伤,他送小孩去医院。对此,他以为这是应该的,而没有主动说明,以致姑娘产生了误解。如果他当时就说明此事的话,也许他们的关系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为了防止他人产生潜意识的责难,当事人也可用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对自己行为上小的失误进行解释。比如,开会时间过了,主持会议的领导才匆匆赶来,他边走边说道:“叫大家久等了。临时接待了外商,刚送走。现在开会吧。”只此一句,起码有两个作用:一是平息大家的怨气。主持人迟到,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如此自我解释就是一种道歉。二是说明了迟到不是有意的而是遇到了特殊的情况,易于得到他人的谅解,不致影响领导的威信。 (2)交待关系 有时在交际场合,对于可能引起他人猜测的人际关系或敏感问题,也要主动说明,以解嫌释疑避免误会。有位处长到北京办事,顺便看看老同学,老同学的上大学的女儿跟他上书店去买书。正巧碰上本单位一位出差的同事,处长和他寒暄几句就匆匆而过。等他回到单位时,他在北京的“艳遇”已经满城风雨,任他如何解释也说不清,使他十分苦恼。其实,他当时只要多一句解释关系的话,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对于易于为人猜测的男女关系敏感问题应及时落落大方地说明,就可免去很多麻烦。某单位一科长与一位女同事公出,在街口遇上一位熟人。科长主动介绍:“这是我们单位的小王同志,一块儿到上级机关开会,刚回来。”小王主动与之握手相识。这样介绍,自然免去了很多误解。 (3)说明背景 有时,在交际中为把事情说得更准确,使他人理解得更全面,不致造成误会,还应对背景材料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比如,某书记找工人交谈,一开始就交待背景:“马上要进行优化组合了,可能要涉及到你,我今天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和你交心……”书记这样解释自己的身份,说明不是传达组织决定,而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心,所以气氛更融洽,工人也敞开了心扉。 还有时,主动解释个性性格或个人心理,给对方打“预防针”,也可防止造成对自己良好动机的误解。比如,在提出对方不爱听的问题时,常常有一句先导性的话:“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有一句多余的话,你可能不爱听……”这种打预防针式的解释背景的话,可以使对方充分理解自己的善意,不致当场形成误会和对抗而影响彼此关系。 误会越早开解越好,不要等到误会变成了怨恨才开始着急,所以发生误会时,少说一句不如多说一句,千万别嘴懒! 7.如果你受到了冷遇 【社交魔方】 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力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 ——《五卷书》 社交中受到冷遇很常见,但如果你不懂得化解冷遇,就会使社交受到极大影响。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都不是办法,真正的聪明人要能根据受到冷遇的不同情况来做出不同反应。 冷遇无非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自我估计过高,对方未使自己满意而感到冷落。 二是无意性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周,顾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对方存心怠慢,使人难堪。 当你被冷落时,要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适当的对策。 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多做自我反省,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关系,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交际赴会之前,自以为对方会以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这种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水平。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静,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烦恼。 有位朋友到多年不见面的一个老战友家去探望。这位老战友如今已是商界的实力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感到很疲劳,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因此,对一般关系的客人,一律不冷不热待之。 这位朋友一心想会受到热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热,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他怨气冲天,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道,受到了冷遇,不妨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又改变了想法,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进了友谊。 对于无意性冷遇,应理解和宽恕。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招待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 比如,有位司机开车送人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把坐车的迎了进去,却把司机给冷落在门口。开始司机有些生气,但转念一想,在这样闹哄哄的场合下,主人疏忽是难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气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车开到街上吃了饭。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机时,他已经吃了饭且又把车停在门外了。主人感到过意不去,一再道歉。见状,司机连说自己不习惯大场合,且心脏不好,不能喝酒。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动。事后,主人又专门请司机来做客,从此两人关系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密切了。 这种和善的态度引起的震撼,会比责备强烈得多,同时还能感召对方改变态度,用实际行动纠正过失,使彼此关系更加和谐。 对于有意性冷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予恰当处理。一般来说,当众给来宾冷遇是一种不礼貌行为,而有意给人冷落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得是动手动脚、大吵大闹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纳斯列金穿着旧衣服去参加宴会。他走进门后,没人理睬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来,又来到宴会上。这一次主人马上走过来迎接他,安排了一个好位子为他摆了最好的菜。 纳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脱下来,放在餐桌上说:“‘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问:“你干什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