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下属和其他部门的人,尤其是和其他部门的上司走得太近,这时,直属上司可能就会不高兴,人总是有猜疑心的。 ④坐在上司的身边 常见到有这种情景,在事先没有安排座次的座谈或某些较随意的场合,许多下属都争着坐在离上司较远的地方。有时上司主动招呼下属向他靠拢,但下属却惴惴不敢从命。 也许有的下属怕坐在上司旁边,被人在背后说拍领导马屁,结果好像领导身边就成了禁区。其实,如果心地坦然,敢于坐在自己的上司身边,恰是一种自信自强的表现。你想,坐在上司身边,就意味着要随时应答上司的谈话。上司会从你的举止谈吐中感觉你的素质与风度,还会从你对事物的分析中看出你认识问题的水平,甚至能从你那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中感受你的人格魅力。一个对自己的素质修养和业务能力充满自信的人,是不怕同领导坐在一起的。相反,有了与领导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会促使领导慧眼识才,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同时,你也可以在同领导的交谈与探讨中,更深入地了解领导,学习许多新的东西。正如同有的秘书常在领导身边,对领导的认识水平与办事经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胜读十年书”,获益匪浅。 总而言之,你应该常常跟在领导左右,如果你总是怕人说三道四,而甘当“后排议员”,那你就永远也无法引起领导的注意,所以你要学着会做人。 4.向上司承认你的不足 【社交魔方】 有一个明智的说法:“真正的聪明就是不要不懂装懂。” ——蒙森 “我不知道”,“我错了”,这两句话是为人下属者最不敢、也不愿讲的话,他们生怕讲出来后会被领导小看或责骂,其实不然,说出来,只会让领导觉得你更真诚、更值得信任。 在这个世界上,天才很少,全才更是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有自己的弱项。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某些事情不知道或不甚清楚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说出来,会让人觉得你更诚实,而不是更无能。 当领导跟你讨论或交代某件事情,而你恰恰没想过这事或还没考虑成熟,切不可不懂装懂地胡侃或胡乱地应承下来,因为你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它会让领导觉得你是胡说八道,甚至对你说过的、知道得很清楚的东西都产生了怀疑。胡乱应承下来更是后患无穷。你没有明白其中的意图或对其真实情况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这事你怎么做? 这时候,说一句“我不知道”,“我还不太清楚”都会显得你严谨踏实、谦虚谨慎。这句“不知道”会让你了解更多的信息,或者得出与你的想法的比较,以利你选择更有效的方法。 一代名臣刘伯温就曾犯过一次不知而妄言的错误。一年,天大旱。太祖朱元璋找曾经为他卜过卦的刘伯温询问该怎么办,刘伯温对此事并无把握,但还是匆忙奏上一本:“士卒亡故者,其妻悉数别营,总共有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尸骨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太祖看完奏表,马上着手革除这些弊端。但过了数日,旱情依旧,天公依旧没有下雨。太祖就非常生气,认为刘伯温欺骗了他,甚至对他的占卜现象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尽管以前曾屡有灵验。 刘伯温一时逞强,畏言“不知道”,就招来了朱元璋的另眼相待,可说是在朱元璋那里为自己的形象抹了一把黑。 “我错了”,这句话说出口更需要勇气。 “如果你想不犯错误,除非你什么都不做。”但人生在世,总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也就总有那么多次犯错误的可能。不论什么样的笨蛋都会为自己辩护,而且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但纸怎能包住火,并且掩盖了一时,能掩盖了一世吗?知错认错这才是你的最佳选择。 明明是你错了,你还要去掩盖,这会让领导觉得你不肯承认错误,不能正视现实。而且,为了掩盖你的错误,你还可能会犯另一个错误以起到掩盖的目的,你就会越陷越深。只有承认错误,及时纠正,才会把过去的错误丢掉,重新做起,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做错了事情,勇敢地承认往往还会给你带来心理上的轻松,认错能有效地消除内疚心理的防御的心情,让你丢掉思想包袱,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工作中出了差错,明知无论如何都要受到批评,抢在领导批评之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会更好,因为这样一来,十拿九稳地会获得领导的同情和宽容,而你所犯的错也会最大限度地缩小。何况,自己认错不是比忍受批评感觉更好一些吗? 沃勒是一位美术设计师,他为约翰逊总统设计一份宣传品后,突然收到了总统的电话,说设计有点问题。沃勒急忙赶到,看完宣传品后果然发现了一处错误。于是沃勒说:“总统先生,您说得对,我错了,我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辩护,我应该做得更好,我很抱歉。” 总统却开始莫名其妙地为他辩护起来:“你是对的,不过,你确实犯了一个错误,只是……”沃勒打断了他的话,说:“任何错误,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任何错误都会令人不快。”总统想插话,但沃勒继续讲道:“您给我这个机会,您应该是满意的,因此,我把它重做一遍。” “不!不!”总统立即表示反对。“这仅仅是一个细节问题,并且也没有造成损失,你只需做局部改动就可以了。” 之后,总统又把新的任务交给了沃勒。 这样看来,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会帮你解脱麻烦。沃勒承认错误的急切心情让总统火气顿消,纠正错误的诚恳态度又让总统不忍心为难他。 多数人都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你的勇于承认错误就会显得难能可贵,会特别引起领导的注意和信任。 诸葛亮率军在祁山与魏军对垒时,马谡因为骄傲轻敌,一意孤行,最后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自请降职三级。 当时诸将都觉得诸葛亮不必如此自责,胜败乃兵家常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连刘禅也觉得诸葛亮不必如此。其实,诸葛亮自己也有诸多开脱的理由,马谡指挥本已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大将王平之劝阻,才有此役之败。但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坚决要求降职三级,使刘禅颇为感动,更添信任。于是,时隔不久,便找了个机会复了诸葛亮的职。 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要“能改”,得先“认错”,所以我们认为敢于说“我错了”,也是“善莫大焉”,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承认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就会加以纠正和弥补,从而沿着正轨走向成功。 每个人都非全才,力有不逮时或犯了错时,就要勇敢地承认,领导会乐于帮你的忙,硬撑着只会让问题越弄越糟,到最后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5.别表现得比上司高明 【社交魔方】 在生活交往中,我们更经常的是由于我们的缺点,而不是我们的优点讨人喜欢。 ——拉罗什富科 一般来说,一个精明的领导会喜欢稍带愚笨的下属,因为每个领导都想维护自己的成绩,不希望部属超过并取代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在人事调动中,如果某个领导分到一个有实力的下属,他就会忧心忡忡,担心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因而在诸多事情上刁难下属,但如果分到的是平庸无奇的,他就会很乐于指导对方、帮助对方,因为他知道平庸的下属对自己构不成任何威胁。 因而,聪明的部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当领导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领导,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见。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弱智”,但领导却备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 在更多的时候,上司需要并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出众的下属,因为他认为这更有利于他的事业。中国有个古老的寓言,叫“南辕北辙”,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但驾车的方向却对准了北方,结果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同样的道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诚的下属,这位下属就是同自己对着干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这位下属的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可能对上司的利益损害越大。 没有人愿意引狼入室。也没有人愿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沈某在某造纸厂宣传处工作,有一天,科长突然叫他整理一个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其实是一次考试,它将关系到沈某是否还能继续在机关呆下去。本来对这样的材料,他并不感到为难,但有了无形的压力,便不得不用心。花了一个通宵,写好后又反复推敲,又抄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了科长的桌子上。 科长当然高兴,快嘛,字又写得遒劲、悦目,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是,科长越看到最后,笑容越收紧了。末了,他把文稿退回,让沈某再认真修改修改,满脸的严肃,真叫人搞不清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沈某转身刚要迈步,科长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对,对,那个‘职工’前面要加上‘全厂’两个字,改过来,改过来就行了。” 这么简单!科长又恢复了先前高兴的样子,一个劲地夸道:“来得快,不错。”考试自然过关,还是优秀哩! 显然,从这件事中,我们可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处理上司交办的事情,一定要尽可能地争取时间快速完成,而不要过分纠缠于办事的细节和技巧。因为如果你把事情处理得过于圆满而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的话,那就显示不出领导比你高明的地方。否则,当上司的就会感到有“功高盖主”的危险。 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他一旦发现“原来你也有错”的时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其实,适当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点儿,就等于把别人抬高了许多。当被人抬举的时候,谁还有放置不下的敌意呢?就像那位科长,当终于发现一个错处的时候,他不是立即又多云转晴了吗?要知道,只有当他对别人谆谆以教的时候,他的自尊与威信才能很恰当地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他的虚荣心才能得到满足。 上司交办一件事,你办得无可挑剔,似乎显得比上司还高明。你的上司可能就会感到自身的地位岌岌可危,你的同事们可能会认为你爱表现、逞能。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你会觉得轻松吗? 如果换一种做法,对于上司交办的事,你三下五除二就处理完毕,你的上司会首先对你旺盛的精力感到吃惊,效率高嘛。而因为快,你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不一定完美,这时上司会指点一二,从而显示他到底高你一筹。这就好比把**台的中心位置给领导留着,单等着他来做“最高指示”。记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表现得比上司高明,不要让自己成为上司眼中的不定时炸弹。办事时留点错儿给上司挑,对你有益无害。 6.把“红花”戴在上司胸前 【社交魔方】 想到祸福无常,就不应因一时走运而得意忘形。 ——伊索 每个人都喜欢当功臣,然而居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功高震主可能会惹恼上司,甚至会产生致命的后果。所以如果有某种工作顺利完成,你就应该主动把“小红花”戴在上司的胸前。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人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做臣下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喜好虚荣,爱听奉承,这是人类天性的弱点,作为一个万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归上,正是迎合这一点,因此它是讨好上司、固宠求荣屡试不爽的法宝。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上嫉恨。把自己的功劳自己表白虽说合理,但却不合人情的捧场之需,而且是很危险的事情。 而把功劳让给上司,是明智的捧场,稳妥的自保。如果你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你立功的机会还有很多。把功劳让给上司,就等于让上司欠了你一笔人情债,上司在对你心怀感激之余,自然会努力提拔你,并给你再次建功的机会,所以,把功劳让给上司,你绝对不会吃亏。 7.从容应对上司的指令 【社交魔方】 协调关系是糖,对立关系是盐,单是糖太甜,通过适当地加点盐,整体就会变得协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