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没问题-《国民导演》
            
            
            
                
    第(2/3)页
    这个问题他早就想到了,否则也不会选择《如果国宝会说话》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两部纪录片。
    很快,助理就把策划打印整理,拿过来了。
    费宇拿起一份,念着上面的名字:“如果国宝会说话。”
    抬头看着沈渊问道:“文博类的?”
    文博类的节目和纪录片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
    大多数观众都觉得太枯燥了。
    看到这个名字,费宇第一时间就想到那些纪录片。
    “对,随着现在国家强大,大众也把目光放在了传统文化上面,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这个题材的选择,对于弘扬咱们国家历史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夏历史,增加对华夏文化认同感,同时让大家看到我们华夏精神,风格和底蕴是一个还不错的方向。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作这样一档纪录片,省钱且快速。”沈渊解释道。
    选择这两个作品的原因之前就说过,低成本,方便快速。
    对沈渊来说,是最优选。
    利用这两部纪录片提高纪录频道的关注度,然后再制作其他纪录片赚钱。
    别觉得纪录片不能赚钱,殊不知《舌尖上的中国》单单冠名费就拍出一亿多。
    只要有关注,又适合投放广告,不管什么类型都可以赚钱。
    “你应该知道,我们制作过很多历史纪录片,但大多数都只是打了个水漂。”费宇提醒道。
    很大一部分是纪录频道承担着这个责任,不管成本,都需要去制作传播。
    所以,想起以往那些纪录片,费宇不由得提醒一下。
    目前没有硬性规定沈渊要制作说明节目,所以还有的选。
    “嗯,宇哥你看内容,这两部纪录片和以往的纪录片都不一样,它们都是以生活化、日常化的拍摄方式,不再高高在上,是以贴合年轻一代的心态方式来呈现历史的厚度。”沈渊解释说道。
    如果是那些大型纪录片,花费大,同时制作时间长,沈渊也不会选择出来。
    但是这两部纪录片和以往的纪录片并不一样。
    “我看看。”费宇打开了策划方案。
    听到沈渊这么说,费宇也来了精神。
    早就知道沈渊对节目制作很有自己的看法,难道在纪录片这方面也一样?
    果不其然,上面非常的简洁,一集的文案词加上拍摄流程等等,加起来也就两、三页。
    看着上面标注的时长,费宇询问道:“这档纪录片一集只有五分钟?打算拍摄多少集?”
    一集只有五分钟的话,是不是有点过于短?
    “目前策划的是,五分钟一件文物,五件文物一集,一共五集。”沈渊解释道。
    在电视台播放肯定是五件文物一集,但是在网络上,当然是一件文物一集。
    突出短平快的特点,易传播,让大众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看完一集。
    第(2/3)页